咨询QQ:
      杂志订阅

      编辑

      网管

      培训班

      市场部

      发行部

电话服务:
 010-82024984
 010-82024981
欢迎, 客人   会员中心   帮助   合订本   发布信息
设为首页 | 收藏本页
  •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专 访»为我所用 运维服务新理念——访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产品总监郑浩先生
为我所用 运维服务新理念——访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产品总监郑浩先生
  • 在日前召开的“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峰会暨2016云数据中心构建与运营论坛”上,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产品总监郑浩先生受邀做了题为《数据中心运维服务+互联网》的报告,会后,郑浩先生接受了《UPS应用》杂志记者的采访。

    由北京电子学会、中国绿色数据中心推进联盟主办,北京电子学会计算机委员会、《UPS应用》杂志社及机房360网承办,主题为“万物互联智享未来”的“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峰会暨2016云数据中心构建与运营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产品总监郑浩先生受邀并在会上做了题为《数据中心运维服务+互联网》的报告,阐述了施耐德电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能力,把智能化、自动化和机器学习等引入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带来数据中心运维服务新变革,大幅提升数据中心的可预测性、安全性以及能效管理,为用户创造满足IT环境变化的优异价值,并实现卓越运营的新理念。会后,郑浩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记者:互联网赋予了传统产业全新的生命,互联网+传统产业成了热点话题。而施耐德电气却将互联网放在了运维+的后面,定义为“运维+互联网”,这是为何?
      
      郑浩:施耐德电气认为互联网是个工具,不局限于某个人。我们的核心是数据中心的运维,希望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数据中心运维的可靠性、高效性以及可管理性的目标。施耐德电气把互联网技术引入到数据中心里,实现了连接基础设施与服务。借助互联网,让数据中心能够自我优化,从而让数据中心运维从拥有到为我所用。
      
      具体来讲,运维+互联网实现了四个方面的整合:
      
      首先是跨系统的整合。数据中心像个大工厂,蕴含了各种不同的技术。而施耐德电气恰恰是一站式数据中心及其他IT关键环境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行业领导者,这是能够进行跨系统整合的重要保障。施耐德电气将互联网技术纳入到这些系统中,赋予它们智能化,可以不断地自我优化。
      
      其次是跨区域的整合。数据中心大型化发展,复杂程度今非昔比。以前关注度并不高的灰区,如今可能会成为影响数据中心能效的痛点所在。灰区的风险,对数据中心整体而言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施耐德电气将智能化全面覆盖到整个数据中心,白区、灰区都纳入其中。举个简单的例子,用肉眼无法判断出使用程度,是否需要更换的开关,借助我们的StruxureWare(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软件,是一套支持多供应商设备,可扩展的监控系统,可以收集、组织并发布严重告警,以及关键信息,可在网络任何地方提供对整个复杂物理基础设施环境的统一综览)可以追踪开关的运行状态以及老化程度,并能自动触发是否需要更换的指令。
      
      第三是跨供应商的整合。基于大量丰富的行业经验,施耐德电气不仅有能力做自己的运维产品,还能兼顾到其他厂商的服务,帮助用户解决一站式需求,让数据中心内部整合成一个供应商,简化用户应对服务的响应周期,提升管理效率,从而解决了用户因为界定不清晰而影响服务体验的问题。
      
      第四是服务理念的整合。互联网拉近了我们与用户的距离,让施耐德电气的服务无处不在。利用新的互联网技术,让不同类型的数据中心共享施耐德电气全球最顶级的运维团队,减少用户自己组建运维团队的投资和风险,随时随地实现顶级运维体验,感受智能化服务随身行。
        
      记者:您在解释“运维+互联网”的时候,提及到智能化和数据中心的自我优化,施耐德电气为何要将这些技术引入到数据中心运维里?仅仅是为了规避人工运维的风险吗?
      
      郑浩:人工风险只是宕机的其中一种风险,施耐德电气的目的不仅仅于此。数据中心运维有三个重要的目的,即要达到可靠性、高效性以及可管理性。
      
      就可靠性来说,施耐德电气借助人工智能,通过系统的自我学习实现了连接基础设施与服务,将运维数据具体量化,可以找出消极怠工的僵尸服务器,减少无为的能耗;还可以再次激活搁浅容量,重新分配IT资源以便快速满足业务扩展需求。
      
      就高效性来说,举个自我优化最典型的应用——制冷优化。系统实时追踪负载的需求,借助物联网的数据采集与交互,自动匹配制冷所需的输出量,跳脱固定制冷逻辑控制的局限。完全基于实时运行状态,动态分配制冷消除热点,这是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从被动到主动,真正随需而动。
      
      就可管理性来说,随着用户对数据中心的重视程度不断深化,数据中心从原来的固定资产已经转变为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大数据的关键不在于产生数据,而在于数据体现的价值。运维数据量化,能够帮助管理层对未来业务发展做决策,合理规避隐患风险。同样,系统具有感知能力,可以通过数据的挖掘自我追踪业务从而实现自动优化。
      
      除上述所说的几点之外,施耐德电气还将自动化、智能化融入到运维里,最终实现云到端的理念。将数据中心运维装在移动终端里,让授权的服务商时刻随地24h监测数据中心。出现任何风险的时候,系统会自动触发服务商,并向服务工程师派出详细的故障诊断报告单,告知故障设备类型、故障设备的运行状态,备件信息等问题,让服务工程师提前做好充足准备,保证服务成功的一次达成率。这也是传统运维无法实现的。
      
      施耐德电气通过智能化的方法,通过结合互联网、云的技术,帮助用户实现服务的高效性,真正实现数据中心可用性,智能随身行。
      
      记者:让机器自己学习,让系统灵动起来,这背后是什么技术在支撑?施耐德电气怎么做到的?
      
      郑浩:必须强调的是,施耐德电气是一站式数据中心及其他IT关键环境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行业领导者,这是我们能够真正做到的保障。背后涉及到的技术笼统地讲是硬件+软件:既要有大量部署在设备上的传感器,同时还要有相对的逻辑算法,而且这个逻辑可以实时更新扩充。我们有数据中心建设的经验,了解并熟悉数据中心内部不同系统的整合与调配;我们有数据中心内部所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的经验,设计出来的逻辑算法才可以真正地在设备上得以实现与支持;我们有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研究的经验,对风、火、水、电之间的关联性了如指掌,才能做出系统性决策;我们还有丰富的数据中心运维经验,拥有全球顶级服务团队为用户分忧。
      
      正因为上述这些经验,施耐德电气才能真正地去做到数据中心的自动化,才能真正地将智能化、自我优化融入到运维里,帮助提升用户的数据中心运维。这些经验将科技变成现实,就像我们今天说的互联网一样,工具就在这里,如何为我所用,是取决于自身能力的。
      
      记者:这跟DCIM(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管理)有什么区别?
      
      郑浩:DCIM是硬件+软件,即硬件层面是人机交互数据采集器,再往上一级的软件层面是数据挖掘。而在施耐德电气运维的理念里,已经将DCIM延伸到了决策策略层面,将DCIM升级,并推出了以数据中心运维服务+互联网的云到端整合的整体解决方案DCSO(数据中心服务优化),云上数据交互和本地实施能力,这样整合在一起才是真正高效的数字化服务。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借助DCIM发现用户的PUE值较高,提供了解决方案之后,如何去现场实施?如何帮助用户把发现的这个能效问题解决掉?这就是要将DCIM延伸到运维层面,从云到端实际落地实施,施耐德电气既有丰富的云层数据交互经验和能力,还拥有全球顶级专家团队具备的强大本地实施能力。这些条件整合在一起,就成为高效的数字化服务,最终形成具有施耐德电气特色的DCSO。
      
      记者:身处数据中心行业领导阵营的施耐德电气,不惜重墨为运维服务赋予新色彩,这样做,是否预示了未来数据中心发展的新趋势?
      
      郑浩:从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数据中心行业正在度过快速建设期,未来市场是大存量的数据中心会向增值服务方面侧移,即运维服务会逐渐登上舞台。建一个数据中心不难,难在了运维,难在了如何能让数据中心产生增值效益,因为不是每个公司都有能力去组建具有一流专业水准的运维团队。或许未来,数据中心可能像星级酒店一样,会用服务标准去定义,因为基建建设最容易,服务标准并不是谁都能够达到的。
      
      施耐德电气作为一站式数据中心及其他IT关键环境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行业领导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跟客户一块去扮演增值服务商的角色,把价值放到最大化,提升客户的云体验,最终达到共赢。这也是我们施耐德电气最具优势的地方。
      
      施耐德电气借助互联网手段,赋予运维智能化、自动化,这在用户的数据中心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里,投资的回报非常有价值。
      
      编辑:Harris

     

    在日前召开的“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峰会暨2016云数据中心构建与运营论坛”上,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产品总监郑浩先生受邀做了题为《数据中心运维服务+互联网》的报告,会后,郑浩先生接受了《UPS应用》杂志记者的采访。